Bilibili 和 Youtube 為什麼如此不同 ?

TingCC
11 min readApr 5, 2020
tldr: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思考為什麼兩邊的社群氛圍差異這麼多?
Bilibili Logo

寫在前面

「Bilibili (哔哩哔哩) 」簡稱 B 站,成立於 2009 年,一開始產品定位是 ACG 內容的分享網站,是中國二次元網友們的聖地,地位就像是台灣的「巴哈姆特論壇」一樣,而粉絲們常稱它叫小破站,用來體現一個小眾產品在經營過程中的各種艱辛。

B 站在 2018 於美國上市 (NASDAQ: BILI),目前的業務範圍已經非常多元,從最初的 ACG 內容分享到現在廣泛地跨足泛娛樂相關的業務,包含了串流媒體 (Netflix)、直播 (Twitch)、影片分享 (Youtube)、論壇 (巴哈姆特 )、遊戲發行 (Google Play Store) 、電競 (LPL BLG) 以及最近成立的直播電商等。

雖然 B 站已經成立超過十年了,但直到去年,我才第一次在臉書動態上看到有人分享 B 站 UP 主的內容 ( 有錢人朱一旦 )。雖然數量還不算太多,但我最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臉友開始分享 B 站 UP 主的影片 (e.g. 回形針 — 肺炎科普、林晨同學 — 武漢封城 Vlog、半佛 — 瑞幸咖啡等等),而 B 站的 UP 主也越來越多會在 Youtube 上經營自己的頻道,真不知道哪一天台灣 Youtube 熱門影片第一名會是 B 站 UP 主的影片?

Note: UP主是指在 B 站上傳影片的人,對應的名詞是 Youtuber。

Q. Bilibili 和 Youtube 的體驗差異 ?

在公司午休時,常常看到同事掛在 B 站上面追著新番,刷著彈幕或是在 UP 主的動態下留言,一開始我感覺這和之前台灣同事中午刷著 Youtube,看 Howhow 又發了什麼影片沒什麼差別。

但和他們聊天之後,才發現他們是真心喜歡 B 站,就算相同的內容在西瓜視頻或抖音都有,但他們就覺得 B 站比較香,而且就算是不追新番的同事,他們也都毫不猶豫的購買 B 站的大會員 (主要好處就是搶先看新番),各種現象都讓人覺得他們對 B 站很有愛。相比之下,我從來沒聽過別人自稱是 Youtube 網站的粉絲。而我自己體驗下來,也覺得兩者使用起來的氛圍差異很大,一個很明顯的區別是,當我看完 Youtube 影片時,我幾乎都不會往下看討論區,但在看完 B 站影片後,我常常會往下刷一下網友都說了些什麼。

兩邊最大的差別我覺得就是「觀眾能不能讓影片更加分」,以下會就兩個網站「影片分享」相關的功能來討論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

Q. Bilibili 和 Youtube 為什麼如此不同 ?

一、發展起點的不同

同樣在官網的「About」頁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兩個產品的不同,Youtube 強調讓每個人都有發聲機會,而 B 站的則是鎖定特定族群,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年輕人社群。如果把「影片分享」平台的用戶簡單分成「分享者」和「觀眾」兩邊,可以發現 Youtube 重視的是分享者,而 B 站則更重視觀眾,在這個雙邊平台先找雞還是先找蛋的過程裡面,他們分別選擇了其中一邊。

source: 兩個官網的 about 頁面

這個差異可能來自於他們不同的發展起點。一開始 Youtube 想讓大家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分享影片,所以初始用戶是把他當成一個影片儲存和分享的空間。而 B 站則是從內容上吸引了一群動漫愛好者,因為聚集了一群有相同興趣的人,自然就更容易產生社群,因為重視的用戶和需求不同,自然發展出了不同的產品細節。

B 站十週年紀念影片 — 五月天乾杯

二、B 站創造觀眾在影片裡的互動

在 Youtube 上,除了直播和首播外,觀眾之間只能透過影片下方的留言區來討論影片,但透過留言區討論的壞處是不容易創造觀眾之間的討論,通常討論區的觀眾都已經看完影片了,留言是他們對於整個影片的心得。但是觀眾在看影片的過程當中是會不定時產生講話的衝動,而且這種衝動往往會隨著影片結束而消失,自然就會出現 Youtube 影片首播的觀眾聊天數目遠比影片底下留言數還多的現象。而 B 站透過「彈幕」功能開放觀眾參與整個影片的內容產生,觀眾也會因為這些「彈幕」的內容而發了更多更多的「彈幕」,來參與吵架、共同吐槽、刷屏以及玩梗的過程。

之前有看過一些說法是除了中日外,大多數的觀眾不太喜歡被這些「彈幕」來影響自己觀看影片的體驗,也沒有太多和其他觀眾互動的興趣,但我覺得在 Twitch 上已經證明不管是美國、歐洲又或是台灣的觀眾大多是很喜歡在聊天室刷各種廢文和貼圖 (BibleThump),而實況主也會把觀眾的留言放在銀幕四周上。

所以我更認為是 Youtube 不夠重視觀眾之間的互動,而這些互動也會創造更多的產品的社群和認同感,相同的內容在 B 站和 Twitch 上看,就是感覺比較香,因為有一群和你刷著相同廢文的人一起在看,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 Youtube Gaming、Facebook Gaming 和其他一堆遊戲直播平台都無法透過把大牌牽走 or 買下好內容來有效的撼動 Twitch 地位。

有才網友:「在B站看Youtuber看B站彈幕的彈幕」

三、B 站創造觀眾在 B 站上的互動

和創造觀眾在影片裡的互動不同,B 站裡面的「動態」功能就像是 Facebook 的動態牆,但因為你會關注的人大多數都是 UP 主,所以體驗起來更像是 Youtuber 的 weibo ,你可以很快速地看到每個 UP 主最近發的文、發的影片以及互動。

而 Youtube 直到 2017 年才開放類似的「社群」功能,允許除了影片外的文字及圖片內容,但從首頁的位置陳列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到「社群」是個相對不重要的部分,遠低於影片。這也導致了 Youtuber 往往都會呼籲粉絲們追蹤自己的 Facebook 和 IG,來創造更多觀眾之間的互動,像是 Q&A 問題蒐集、抽獎和日常互動等等。

雖然對於粉絲來說,在哪個平台上和主播產生互動可能差別不大,我認為影響比較大的可能是粉絲之間額外產生的互動,假設我在 Youtube 可能同時訂閱Joeman 和老高,也都追蹤了兩個人的 IG,但因為我在 IG 同時也追蹤了朋友和其他名人,我其實不太會同時看到他們的內容,又可能一邊的內容根本很難出現在我的 IG 動態上。

但如果現在這些內容都保留在 Youtube 上,會讓我有更高的機率會看到兩邊的貼文,也可能會串帖,互相引流,就像是在 Joeman 貼文下留言「從老高那來的 +1 」等等。

Youtuber / UP 主的首頁

四、B 站重視會員體系的塑造

因為 B 站很重視觀眾之間的互動,所以他透過會員系統的限制來提昇觀眾之間的互動品質,和大多數網站盡可能的降低會員註冊門檻不同 (e.g. Sign in with FB / Google / Apple),要成為 B 站的正式會員需要先通過一個百題測試 (正常考完要 40 分鐘),題目大多數是 B 站版規,用戶測試及格才能成為正式會員,開通發彈幕功能。

B 站會員等級介紹

而隨著你參與 B 站的程度更高,你的等級會逐漸上升開通不同的權限和獲得不同的成就,就像很多人 steam 是一個蒐集遊戲或成就的遊戲,B 站也設計了很多成就,像是成為 Up 主 or 成為 Up 主的忠實粉絲,就像是 Twitch 帳號旁邊的專屬 Logo 和 emoji。而用戶參與這個會員體係後,也能有效地幫到自己的 UP 主獲得更多好處,因為目前 B 站的排名機制很重視用戶的反饋,所以相對於 Youtube,B 站 UP 主在影片結束後會更多的呼籲用戶點讚、收藏、投幣以及轉發 (素質三連)。

而 Youtube 是直到 2018 年中才開啟會員功能,整體設計和 Twitch 類似,包括 Logo 體系和專屬 emoji 等,但由於缺少常規聊天室機制,我目前沒感覺到太多 Youtube 會員和一般觀眾的差異,沒機會體驗到「當聊天室刷了一排專屬 emoji ,而自己發不了的鬱悶」(之前在 Twitch 還真的有因為想刷貼圖而直接訂閱)。

B 站的用戶名稱旁會有各種徽章 tag

Note: 可能因為面向 ACG 群體, B 站會員的設計和巴哈姆是相對接近的

Q. Bilibili 和 Youtube 開始慢慢變得相同 ?

一、B 站越來越大眾

儘管 B 站一開始主打的是二次元群體,但當他開始追求用戶成長和市值的時候,必然需要吸引更多元的用戶,所以需要更大眾的影片內容,現在 B 站最熱門的影片早就不是二次元相關的內容了,更多的還是生活、科技和美妝相關的影片。如果把台灣 Youtube 熱門榜裡面的政治內容拿掉的話,兩邊的屬性還是滿像。

二、B 站努力讓創作者可以賺錢

雖然 B 站的起點是觀眾是社群,但要成為一個持續長大的雙邊平台就是需要透過創作者提供更多內容,吸引更多的觀眾加入,再透過用戶數量吸引更多的創作者加入平台。但產生一個優質的內容是很辛苦的,成功率也非常低。所以 B 站需要讓創作者活得下去,有能力活下去。

Youtube 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所以 Youtube 在雙邊平台裡面引入了廣告主,成為平台的第三個用戶,讓創作者可以藉由影片賺到錢,藉由 Google 強悍的廣告分發系統,大幅度地提高廣告和受眾的匹配程度,讓 Youtube 的曝光價值 (ecpm) 大幅上升,提高創作者們的收益。

但 B 站沒有這個強悍的廣告技術實力,目前的曝光價值也不高。B 站目前更多的還是透過自己內部的活動來幫助小創作者,透過如充電計畫、投稿獎金以及新人榜等等的機制讓小創作者又更多的機會可以曝光。而且最近網紅經濟越來越盛行,廣告主會更願意花錢請創作者們曝光,讓創作者們更有能力活下去。

三、Youtube 開始搞社群

如果這個問題是在三年前寫的,那可以直接寫成 Youtube 不重視社群,但從 社群、會員以及 Youtube Gaming 等功能的出現,你可以看到 Youtube 雖然遲到很久,但已經開始慢慢的重視平台裡面的社群功能了,如果直撥和首播的留言互動能提高影片價值的話,我相信一般影片也會出現類似功能,頻道本身也可能會像 twitch 一樣有個聊天室,大家會向地縛靈一樣守在那邊等著主播發影片或是開直播。

四、不再只是影片分享

B 站跨足到泛娛樂的每個領域,我感覺目前應該就差「小說」了,從遊戲、直播、串流媒體再到電商,每一個能從網紅身上賺錢的機會,B 站應該都不會放過。而 Youtube 雖然跨度小了一點,但除了影片分享外,目前也有直播,Music,高級會員, Youtube Gaming (Stadia ?) 等等,哪天搞了一個 Youtube News Feed 我也不太意外,

最後

雖然本文的內容限制在「影片分享」這個維度上展開討論,但兩個公司都已經大到不再只是影片分享平台而已,Youtube 從 UGC 開始,創造了 PUGC (e.g. 一般 Youtuber) 這個職業,現在也有更多的 PGC (e.g. 台灣麥卡貝 / LOL 電競聯賽) 在上面經營頻道,完全是在取代用戶看東西的媒介。

和 Youtube 相比, B 站的業務範圍更廣,更加注重自己品牌的延伸,你不會看到 Youtube 舉辦一個面對一般觀眾的週年慶和尾牙等活動,你也不會看到 Youtube 投資了一個英雄聯盟戰隊,在每個地方狂打 Youtube Logo 的廣告。可能是因為 B 站連在中國都還不算是巨頭,還需要面臨優酷、騰訊以及愛奇藝的各種競爭,所以非常努力的經營自己的品牌名稱,讓更多的粉絲認可 B 站的招牌。

而如果你到現還沒上過 B 站,真心推薦去看更多優質的中文創作者、體驗一下彈幕文化以及裡面社群的氛圍。

Note: 可惜 B 站沒有推薦碼,不然應該滿適合放在這裡。

感謝你的閱讀,如有問題,歡迎各種指教 :)

參考連結

  1. Youtube 官網
  2. Bilibili 官網
  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B站社区文化:用户破亿背后的文化融合与冲突
  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内容为王时代,看BiliBili如何运作UP主群体
  5. 36 Kr:你复制不了B站的社区氛围

--

--

TingCC

待過北京,現居上海。從遊戲轉到內容平台,從分析師轉到營運。歡迎各種回饋,真心想被電。 之後會逐漸把重心移往 Substack,也歡迎大家訂閱 https://tingcc.substack.com/